营口满铁码头
1905年9月,日俄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合约》。俄国将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大石桥至营口支线及其附属地(即铁路两侧15公里之内管辖权)转让给日本。日本侵略者为长期霸占营口,控制水运口岸权,实现侵占全东北的目的,在营口开辟新市街,成为一个“国中之国”。

1906年11月26日,日本在东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7年迁往大连,奉行“经营满洲”政策。首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就职情由书》中表述:“推荐鄙人为总裁,盖出于不把满铁看成一个精英的铁路事业,而欲使之成为帝国殖民政策或我帝国发展的先锋队。”
后藤新平对营口满铁码头格外重视。他首先将俄国人经营的牛家屯煤炭码头进行改扩建,将原简易码头加固改建维护使用。1925年12月,利用冬季封港之机,将煤炭货场扩展到码头前沿。1928年7月,官商双方投资近80万日元,将牛家屯煤炭码头改建成钢筋水泥混凝土永久性码头,长361米,前沿宽7米,有30条长12米、宽4米的栈桥与陆地相连,货场扩大到10.1万平方米,存储煤炭40万吨,并在堆场中间修建一条高4米、长近百米(包括引桥)的高空铁路卸煤线,又铺设一条码头前沿运煤专线。为加快煤炭运输,在码头修建完善基础上,满铁又委托日本大阪铁工制造所、三井玉造船所、大连满洲船渠所等,建造煤炭专用船2500吨至7000吨5艘,分别是抚顺丸、甘井子丸、千山丸等。从此,营口满铁码头成为侵略者由抚顺经营口到达日本的一条完整的煤炭掠夺运输线。
1928年,满铁以33万日元吞并了日本仓库汽船株式会社,在青堆子河(原港务局与航运局分界沟)西侧修建散杂货码头,设趸船(水鼓)2个,停靠3000吨货轮两艘,岸边建砖木结构仓库两座(即一、二号库)称为满铁一号码头。1929年8月又在牛家屯煤炭码头西南1.5公里投资15万日元修建一座生铁专用码头,长121.2米,宽14米,为顺岸式栈桥码头。1930年6月投入使用,当年就运出鞍山昭和制铁所生产的生铁5800吨。随着侵略战争的发展,该码头生铁出口量最高达19.53万吨。
为适应粮食、大豆、豆饼等散杂货出口所需,满铁又在生铁码头西侧修建了一座521平方米的木制栈桥式散杂货码头,1931年在岸边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占地3076.15平方米的仓库(八号库)用于进出口散杂货之用,这就是后来的三码头。
1929年5—8月,满铁又投巨资在青堆子河东岸修建木制栈桥平台式散杂货码头一座,长140米,岸边建瓦垅铁板钢结构仓库3座(即三、四、五号库),码头称作二码头。为了一、二两座码头运输作业方便,又在青堆子河上架起钢铁桥一座,称“公隆桥”。取自大连铁道事务所所长羽田公的“公”字,营口火车站站长多贺信隆的“隆”字组成。这时日本人侵占的新市街,辽河沿岸5公里,先后修建了一、二、三、生铁、煤炭等码头,修建仓库6座(1—5、8号库),铁路专用线4条,形成了一座完整配套的水陆运输口岸体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营口满铁码头直接划入伪满洲国交通部水运司管辖。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1936年伪满洲国抛出《第一个五年开发产业计划》,进一步对东北工农业资源疯狂掠夺,将抚顺的煤炭、鞍山的钢铁、大石桥的镁矿石,东北的粮食、大豆等源源不断运往日本加工或销往国际市场。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成为侵略者后防基地,满铁码头一片繁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殖民地实行更加灭绝人性的残酷掠夺,征收农产品、掠夺钢铁、拆除满铁码头五号钢铁结构库以及辽河北岸沟营铁路大洼至营口段36.8公里铁路,将这些钢材用于战争。可是这一切终究挽救不了侵略者覆灭的命运。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无条件投降,营口满铁码头终于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作者:刘永春 单位:营口市历史学会)
|